当前位置:首页 >发展改革动态
绿色发展永远在路上——写在《学习十九大 建设增长极 奋力推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建设》报道结束之际
来源:荆门日报浏览次数:47时间:2018/1/3 8:23:00

    阅读提示:解振华在介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7年度报告》时说,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参加波恩会议,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贡献。我们要把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的建设,转化成荆门绿色发展的强劲动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赢得更远大的未来。

 

  2017年11月6日至1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3次缔约方大会在德国波恩举行。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介绍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7年度报告》有关情况。解振华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参加波恩会议,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贡献。”

 

  国家发展改革委气候司负责人李高介绍说,2016年我国碳排放强度下降6.6%,2017年前三季度又进一步下降4%左右,目前实现“十三五”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的进展态势较好。通过强化节能目标责任,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加强节能监督检查等措施,2016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5%,2017年前三季度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又下降了3.8%。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政府对世界的承诺,是经济转型发展的行动纲领,更是顺应人民的期盼: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荆门而言,就是全面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增加更多的“经济在发展、环境在变好”获得感,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赢得更远大的未来。

 

  按照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的要求,充分利用已有的循环经济发展基础,以项目建设为载体,重点建设化工、工业固体废弃资源循环利用、农产品深加工、生态旅游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五大循环经济体系,打造荆门市循环经济发展的优势和模式,提升循环经济建设和发展水平。

 

  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和品牌,利用循环经济理念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构建集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工业发展方式,不断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动能。在发展路径上,进一步构建石油化工循环产业链、磷化工循环产业链、建材工业循环产业链、机电行业循环产业链、农产品加工行业循环产业链,实现产业链条的延伸蝶变。着力打造循环产业园区,推动产业的集群发展。

 

  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打造循环农业产业园区,全面开展农业节约集约减排,通过秸秆肥料化、秸秆饲料化、秸秆燃料化、秸秆原料化、秸秆基料化等,提高秸秆综合利用能力,努力建成三产融合发展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打造循环型服务业。通过加快发展通用航空服务业、文化体育创意产业、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节能环保服务业,全面提升我市现代服务业水平。在传统服务业的提升上,以“互联网+”为手段,实现由传统批发零售商贸业向现代超市配送、连锁经营商贸业的转型。大力发展低碳旅游业,将荆门打造为休闲特色明显、设施配套齐全的旅游名城,成为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游客集散中心,成为山水休闲、文化休闲和运动休闲的典范之地。

 

  建设循环型流通体系。以物流基础设施体系、物流配送服务网络、物流信息体系为依托,构筑荆门快捷、高效、绿色的现代物流体系,把物流业建设成为荆门服务业发展的支柱产业,把荆门打造成全省现代生产型物流基地和鄂中区域性物流中心。在再生资源物流体系建设上,按照“便于交售”的原则,建成覆盖全市、运作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形成逆向、循环的物流体系,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培育成新兴产业。着力发展连锁经营、配送、代理等新型流通业态,在荆门城区形成“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的绿色、循环、低碳的商贸物流业发展格局。

 

  推广普及绿色消费模式,推进城市建设绿色化,建设循环型城镇,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强循环经济文化建设,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深入人心,形成自觉。

 

  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实行大气污染联防控制措施,加强对建材、火电、石化和化工等重点行业企业的监管,鼓励通过技术革新措施,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积极发展沼气、太阳能、风能等的使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对黄标车的治理,推动油品升级,加强城市扬尘控制,推进建筑工地绿化旆工。在地表水的治理上,认真抓好漳河水库竹皮河、京山河、长湖和汉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和生态修复工作,使水质逐步达到功能区划目标。

 

  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推广上,对创建并运行多年的格林美城市矿产资源循环模式、石化资源循环利用模式、荆襄磷化工循环模式、中国农谷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农产品深加工及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实行目标管理,通过项目建设,对标建设,进一步 治理环境噪声,治理工矿企业污染,治理固废与危险废弃物,治理污水,促进生态保护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新时代,新思想,新目标,新征程。《推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建设》集中报道暂时告一段落,但绿色发展任务在肩,荆门发展循环经济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


    (记者 姚桂林 周小丹 通讯员 熊玲艳)

日博网站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724-2376061

传真:0724-2359722

邮箱:jmsfgw2010@163.com

主办:日博网站      技术支持:荆门市优点互动新媒体传媒有限公司      备案号:鄂ICP备150074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