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发展规划
荆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来源:fgw浏览次数:112时间:2016/5/3 10:04:45

 

 
 
 
 
 
 
荆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日博网站
二〇一六年四月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环境....................................... 2
一、发展基础................................................................................. 2
二、机遇和挑战.............................................................................. 5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8
一、指导思想................................................................................. 8
二、基本原则................................................................................. 9
三、主要目标................................................................................. 9
第三章 生产性服务业.................................. 10
一、现代物流............................................................................... 10
二、通用航空服务........................................................................ 14
三、金融服务............................................................................... 16
四、电子商务............................................................................... 21
五、总部经济............................................................................... 24
六、科技服务............................................................................... 25
七、大数据与互联网+................................................................. 27
八、中介服务............................................................................... 29
第四章 生活性服务业.................................. 30
一、健康养老服务........................................................................ 30
二、文化体育旅游........................................................................ 33
三、商贸服务............................................................................... 39
四、社区服务............................................................................... 42
五、房地产服务........................................................................... 43
第五章   保障措施..................................... 44
一、加强组织协调........................................................................ 44
二、完善基础设施........................................................................ 45
三、拓宽融资渠道........................................................................ 46
四、培育龙头企业........................................................................ 47
五、提升服务质量........................................................................ 48
六、推进园区与项目建设............................................................ 49
   为统筹规划未来五年全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根据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结合《荆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规划在研究了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的基础上,确立了“十三五”期间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设定了服务业发展目标,指明了工作重点,并提出了保障规划实施的相关措施。本规划是指导未来五年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编制现代服务业领域其他规划和县(市、区)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以来,我市服务业保持稳步增长态势,行业结构渐趋优化,空间布局日趋合理,社会贡献明显提升,为“十三五”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总量不断提升。经过“十二五”以来的持续发展,全市服务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达405.96亿元左右,是2010年的2倍,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2.9 %。“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11.7%,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从2011年的29.4%提高到32%。
(二)结构有所改善。“十二五”期间,全市服务业结构逐渐改善,传统服务业稳定增长,新兴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物流、商贸、旅游等传统服务业分别比“十一五”未增长25.8%、103.0%、188.7%,通用航空、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科技信息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明显提速。2014年,科技服务业收入增长率达13.9%,成为服务业发展中的亮点。    
(三)投资进一步增长。2014年,全市服务业固定投资额为543.15亿元,比上年增长17%,占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44%。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投资102.08亿元,增长28%;批发和零售业完成投资35.76亿元,增长43.38%;房地产业完成投资240.94亿元,增长17.5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完成投资20.42亿元,增长3.9%。“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平均增幅保持在29%左右,服务业已成为全市投资的重点领域。
(四)就业人数不断扩大。2014年,全市服务业就业人数达到57.91万人,比2010年净增10.27万人;服务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37.45%,比2010年提高3.83个百分点。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2015年服务业劳动生产率预计为7元/人,比2010年增加2元/人。服务业在解决城镇劳动力就业、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京山县、东宝区和沙洋经济开发区成为湖北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掇刀区、漳河新区被纳入省级现代服务业示范区。东宝综合物流园、掇刀化工物流园、钟祥空港物流业等现代物流园区集聚功能初步发挥;万达城市广场片区、中天街片区、星球世界城片区的商业核心区集聚效应正在显现;技术服务业正在向荆门高新区、漳河新区产业园集聚。
“十二五”期间,全市服务业虽然取得一定的发展,但相对其它产业、相对全省其它地市、相对经济发展趋势而言,仍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短板”,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和农业的支撑还明显不足,生活性服务业对改善民生和满足供给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市服务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1.发展总体规模小。与全国、全省发展水平相比,严重滞后。201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为447亿元,总量在全省排第8位,占GDP的比重比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5.2 和3.2个百分点;发展速度低于全国和全省水平。
    2.产业层次不高。从内部构成看,传统服务业比重大,现代服务业比重明显偏低,尤其是一些新兴、高端服务业基本处于空白。2015年,以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等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在服务业中的占比达52.7%,而研发设计、软件开发、技术咨询等科技服务业比重偏低,金融服务、大数据等高端服务业明显不足,通用航空等本地特色服务业发展速度偏慢。
 3.竞争力不强。服务业资源碎片化严重,集聚度不够;龙头企业少,带动力不强;服务业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开发人才匮乏,创新能力不强;传统服务业经营模式创新不足,市场化程度低,经济外向度差;竞争机制不健全,物流业、餐饮业、旅游业、休闲农业等同质化竞争严重;服务业有影响力的品牌较少,知名度不高。
4.发展后劲不足。全市服务业投资增速减缓。服务业项目储备不足,且传统服务业占比较大,现代服务业和服务业新兴业态项目严重不足,将进一步拉大与周边地市及全国、全省服务业发展的距离。
5.产业融合不够。没有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就不可能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制造业。荆门是一个制造业占据重要地位的城市,但制造业经营成本尤其是物流成本持续偏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荆门工业行业竞争力的提升;荆门的工业发展亟需服务业提供更为强大的支撑。另一方面,农业服务业也相对滞后,离“中国农谷”现代农业发展目标有较大差距。荆门服务业与一产、二产的融合互动明显不足。
二、机遇和挑战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是经济新常态下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期。综合判断,未来五年,全市处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关口,处于动力加快转换、“五化”深度融合的重要关口,处于体制机制变革、发展活力释放的重要关口,服务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总体上机遇远远大于挑战。
(一)发展机遇
1.国家和省重大战略实施带来的机遇。“十三五”时期,国家、省将加快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等重大战略,这些战略的实施将有利于我市打通对外开放新通道,建立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在更大范围扩大开放、深化协作、配置资源。近年来,国家、省密集出台了“工业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绿色发展等一系列发展规划和宏观政策,有利于我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通用航空、电子商务、科技服务、文化体育旅游等产业。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利于促进荆门制造业服务化,推进服务业与一产、二产的融合,促进服务业新模式新业态加速成长,形成新的增长点。
2.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升级完善带来的机遇。随着快速铁路、航空、水运等立体交通网的形成,“内联外通”的大交通格局将为服务业带来快速发展机遇。“十三五”时期,郑州至南宁高速铁路(襄阳—荆门—宜昌段)、沪汉蓉快速铁路(武汉—荆门—宜昌高铁)以及荆荆城际铁路将陆续开工建设,江汉运河建成通航,漳河机场、冷水机场将规划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运输方式的不断优化,将促进我市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3.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机遇。在“十三五”期间,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稳步增长和消费观念改变,人民群众消费需求将不断升级,消费结构将不断优化,航空运动、旅游休闲、健康养老等服务性消费需求将不断上升,高端金融服务、数据服务、信息消费等新兴领域将成为热点。
4.产业转型升级机遇。“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工业、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这为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研发服务、创意设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面临挑战
1. 有效消费需求与有效供给脱节,短板突出。适应消费加快升级,以消费环境改善释放消费潜力,以供给改善和创新更好满足、创造消费需求,不断增强消费拉动经济的基础作用,是“十三五”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十三五”将以信息化牵引工业结构升级,形成创新驱动的增长动力,规模城镇化走向人口城镇化,人民大众物质型消费走向服务型消费。服务业有效供给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不够。一方面,生产性、流通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传统低成本比较优势逐步弱化,新的比较优势有待于培育发展;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部分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的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另一方面,部分个人服务业的发展还不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高质量、多样化、便利化的服务供给不足,进一步凸显了服务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2.区域竞争加剧。十三五”期间,各地将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服务业。与省内其他地市相比,我市服务业发展不仅远落后宜昌、襄阳两个副省级市,与荆州、黄冈、孝感等市也存在一定差距。我市要在同类城市中实现服务业赶超必然面临更加激烈的资源、资本、人才等要素竞争。
3. 服务业发展短期内仍显滞后。长期以来,我市服务业发展不充分,传统产业占比过高,集聚度低、转型升级困难;新业态增长又十分缓慢,产业基础薄弱,市场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缺乏竞争力。面对现有发展情况,短时间内我市服务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的难度较大,任务十分艰巨。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切实把握“三维纲要”,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开展加快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以扩大规模、优化结构、产业融合、完善布局为路径,以提升服务业整体竞争力为重点,以打造特色服务、知名品牌为突破口,统筹规划,深化改革,加快建设省级现代服务业示范区和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构建江汉平原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实现荆门服务业的突破性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统筹发展。坚持全市一盘棋,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将服务业发展与城市竞争力提升、城市能级增长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产城互促、产城共融。
(二)坚持融合发展。坚持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的融合互动,发挥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促进现代农业产业的服务化转型。
(三)坚持集聚发展。把握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发展趋势,放大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引导服务业在中心城市、制造业集中区域、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以及有条件的城镇等区域集聚,实现规模效益和特色发展。
(四)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驱动作为引领服务业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推进理念创新、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激发服务业发展的创新活力与创造潜能。
三、主要目标
   “十三五”期间,坚持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扩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和质量,保持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8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7%,年均增速为11%。重点培育服务业龙头企业50家,服务业领军人才50人。服务业吸纳就业人数达到70万人,占全市从业人数比重的45%左右,就业人数年均增长6%,服务业税收收入占地方税收总收入的比重达35%。
 
第三章 生产性服务业
 
  以产业转型升级和提高专业化水平为导向,以支撑本地制造业发展、降低工业企业生产运营成本、促进制造业服务化为基本目标,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科技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
一、现代物流
(一)发展目标
优化空间布局、拓展物流通道、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物流网络化、专业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建立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第三方、四方物流,建设长江经济带物流节点城市和江汉平原生产性物流基地。到2020年,物流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左右,年均增长20%,物流业增加值约占服务业比重25%。新增4A级以上物流企业4家,3A级以上物流企业20家,建设1个综合物流园区,建成8个专业物流园,打造8个物流中心,多个物流节点,打造1个省级示范园区。
(二)产业布局
按照“综合物流园区—专业物流园—物流配送中心—农村物流点”四级结构,形成“一区、八园、八中心、多网点”物流格局。优化、整合、新建一批物流节点,支撑物流服务系统建设。
“一区”:荆门综合枢纽型物流园区。“八园”:传化公路港物流园、彭墩汉光农业综合物流、石牌港物流园、杨家桥物流园、沙洋新港物流园、京山金瑞物流园、钟祥综合物流园、屈家岭农产品物流园等八个专业性物流园。“八中心”:冷水航空物流、众诚物流、柴湖农产品物流、京山富达物流、长滩农产品物流、十里农产品物流、纪山花卉苗木物流、胡集磷化工物流等八个物流配送中心。“多网点”:1个物流园区、8个专业物流园、8个配送中心共18个三级以上物流节点,24个乡镇改造或新建农村物流点。
(三)发展路径
1.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充分发挥集聚效应。以铁路综合物流园、传化公路港物流园、农产品物流园、保税物流园、区域邮政快递集散转运中心为重点,建设江汉平原城市群规模最大、综合利用率和普货周转量最高、货物品种齐全的综合型物流园区。鼓励有实力和潜力的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重组、协作联盟等方式做大做强。重点支持技术水平先进、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发展,组建3-4个大型现代物流企业集团。
2.优化物流信息专业化平台。依托传化公路信息港,以智能物流信息服务为切入点,构建物流公共信息云服务平台,推进与省交通物流信息平台、全市各大物流园区及物流企业信息平台、政府各职能部门监管平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建立大数据管理和服务体系,建立物流信息协调机制,构建开放式一体化的综合物流网络体系,建设在线物流交易和政府职能部门一站式服务的集成环境。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等,推进物流企业内部管理优化和服务升级,推进供应链信息化、重点领域物流信息化和多式联运信息化,加速电子商务与物流服务的集成。积极推动物流企业与上下游企业间信息系统对接,提高供应链一体化服务能力。加快产品物流标志系统、数据存储系统、数据采集和传递系统、信息查询系统等追溯系统建设。
3.提质第三方物流、发展第四方物流,提高物流集约化水平,降低物流成本。建设现代物流综合园区,完善分拨中心、仓储中心、呼叫中心以及信息中心等基础设施,形成具有一定规模、较为完善的配套服务功能和较强创新能力的物流园区。鼓励我市龙头物流企业整合物流资源,延伸对接服务功能,提升物流产业链的整体水平,推动物流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参与建立相关城市物流战略联盟。大力提高物流技术装备水平,发展标准化、箱式化、专业化的公路货运车辆,探索和应用“铁、公、机、水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共同配送”、“统一配送”等交通物流模式,优化运输结构,合理配置各类运输方式。
4.完善物流通道建设,构建一体化流通体系。加强荆门江山到钟祥石牌港园区的一级快速通道,实现陆水联运。修建蒙华铁路掇刀站至石牌港货运铁路支线、沙洋站至沙洋港货运铁路支线,实现铁水联运。建设石牌港和沙洋新港,打造千吨级通航航道。改造冷水机场,建设冷水航空港到荆门杨家桥物流中心的快速通道,加快漳河机场建设,开通低空航线,实现陆空联运。建设荆门经宜昌至巴东、荆门至襄阳成品油管道、黄梅-荆门原油管道,提升荆门油气管道运输能力。构建综合物流园区、专业物流园、配送中心、物流网点四级物流体系,加快“市、县、乡、村”四级物流配送一体化建设。
5.加快物流节点网络建设,推动物流业融合发展。整合市区现有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资源,构建以服务周边市民的中小农贸市场为补充的市区农业物流节点服务网络,依托24个农村节点建设,农资下乡农产品进城流通网络,加快农业物流节点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以化工物流、农产品加工业物流、装备制造业物流、能源、建材物流、高新技术产业物流等为重点的工业物流,加快推动工业物流节点建设,降低制造业的物流成本。
专栏1:“十三五”期间现代物流业重点项目
传化公路港物流园、彭墩汉光物流中心、铁路综合物流园、掇刀化工物流园、京山金瑞物流园、沙洋新港物流园、京山保税物流中心、高新区中兴农谷保税仓、颐高电商物流园、新地华中第四方物流产业园、掇刀农村物流全覆盖示范项目等。
二、通用航空服务
(一)发展目标
以荆门爱飞客镇建设为重点,促进通用航空与创意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全国通用航空创意经济示范区和航空休闲度假区。加快漳河机场、飞行服务站、固定运营基地(FBO)、维护维修检修基地(MRO)、航油航材供应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华中地区通航服务保障体系,大力发展通用飞机维修检修、维护保养、航材保障、空管导航等新兴通航运营业务。鼓励荆门通航公司、荆门爱飞客航空俱乐部加快开通低空航线,构建以荆门为支点,辐射武汉、襄阳、宜昌、十堰、恩施等地的省内低空飞行网络,积极开拓低空旅游市场。引进专业公司建设华中地区飞机展示销售中心,开展飞机销售、飞机租赁、飞机托管、通航保险、通航会展等业务。以培育航空教育、发展航空培训全产业链为目标,采取“政府+院校+企业”混合所有制,打造华中地区通用航空培养培训中心。大力发展航空会展,定期举办荆门爱飞客飞行大会和国际性特技飞行比赛,打造华中地区航空运动和航空体验中心。
以荆门爱飞客镇建设为核心,以发展航空运营、旅游、培训、会展、农用航空为重点内容,延伸航空产业链,打造全国通用航空休闲度假综合功能区。到2020年,全市通用航空初步形成航空培训、运营服务、研发设计、维修保养、生态文化旅游、农用航空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通用航空服务业增加值达120亿元左右,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15%。
(二)产业布局
全市通用航空产业形成“两区、三点”的产业布局。两区:荆门爱飞客镇为核心,形成全市航空产业发展承载区;以高新区为核心,形成通用航空技术研发集聚区。三点:以京山、沙洋、钟祥为三点,形成通用航空运营服务基地
(三)发展路径
1.加快通航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固定运营基地(FBO)、飞行服务站(FSS)、维修站(MRO)三大通用航空服务基本保障体系建设,为飞机提供维护、维修、销售、租赁、气象服务、飞行计划服务、飞行支援和其他需要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开通低空航线,构建以荆门为支点,辐射武汉、襄阳、宜昌、十堰、恩施等地的省内低空飞行网络,积极开拓低空旅游市场。
2.延长通航产业链,打造特色服务。积极构建“通航+”平台,培育发展通航服务产业。
以高新区为聚集地,培养、引进通航技术与服务的研发机构,开展技术信息服务、咨询服务。以低空观光、航空体验、航空游乐、航空体育运动赛事等为载体,引进一批通航研发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推进航空旅游业快速发展。与荆楚理工学院合作,组建荆门通用航空学院,开展航空教育培训。依托荆门爱飞客飞行大会和国际性特技飞行比赛,大力发展航空会展。建设华中地区飞机展示销售中心,开展飞机销售、飞机租赁、飞机托管、通航保险等业务。积极举办通用航空发展高峰论坛,提高航空产业的知名度。发挥荆门农用航空服务站优势,深化农用飞机为农业生产服务,拓展资源勘探、航空运动、地理测绘、灾情监测特色服务。
3.推进航空产业集聚发展。以爱飞客镇为中心,统筹规划建设漳河新区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力争引进和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加快推进航空大世界、航空会展中心、航空科技馆、飞行体验中心、中航飞行社区、华氏航空综合体建设项目,引进一批通航研发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建设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园,推进通用航空产业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集聚化经营。
专栏2:“十三五”期间通用航空重点项目
通用航空服务业:湖北通用航空创意示范园——爱飞客、航空大世界、航空会展中心、航空科技馆、飞行体验中心、中航飞行社区、华氏航空综合体建设项目、冷水机场通用航空服务项目等。
三、金融服务
逐步建立主体健全、要素完备、中介发展、交易活跃的区域性金融保险服务中心,市场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内生功能充分显现,各种资本要素融合互动、共生共荣、良性发展。到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超过8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社会融资总量达到4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信贷余额达到2200亿元,年均净增2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基本形成以银行、证券、保险为主,基金、信托、期货、金融租赁、融资性担保公司及金融中介机构为补充的金融组织体系。十三五期间积极促进企业直接融资,全市主板上市企业力争5家以上、“新三板”和科创板挂牌企业30家以上、四板挂牌企业100家以上。
(二)产业布局
金融服务业形成“一区、三中心”的产业布局。一区是漳河新区金融保险集聚区。三中心是钟祥、京山、沙洋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三)发展路径
1.完善金融业主体机构。健全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等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机构体系,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发展普惠金融和多业态中小微金融组织。大力引进国内外银行机构在荆开设分支机构,争取每年引进1-2家国家或地方股份制商业银行分行,组建“荆门银行”、“农谷银行”。依托国华人寿全国电话营销中心,大力引进有经营特色的健康保险、农业保险、责任保险、企业年金等专业性保险公司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积极支持国内知名证券公司在荆门设立营业网点,强化证券经纪业务合作。设立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加快建设融资性担保公司。积极争取相关期货交易所进一步在我市设立稻谷、油料等期货品种的现货交割仓库。
发展社区中小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小型金融机构,引导符合条件的民间担保公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成为合法、正规的小额贷款公司,促进民间资本规范化、机构化和合法化。
统筹规划、统一整合、统一运作现有政府投融资平台,推动城投公司、交投公司、土储中心、城建集团等投融资平台做大做强,组建荆门资本控股集团,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融资的放大效应和运作效率。加快面向企业债、融资租赁等提供担保类的平台建设,增强实体经营职能,发挥自身现金流举债功能。加快县市区平台公司建设,努力发挥县级平台公司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方面的融资功能。
2.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培育公开透明、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杠杆率。开发符合创新需求的金融服务,推进高收益债券及股债相结合的融资方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市本级组建一家净资产规模超10亿元、资信评级达AA级的担保集团,增加再担保业务。各县市区成立一家资产规模超2亿元的融资担保机构。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加快建立巨灾保险制度,探索建立保险资产交易机制。丰富金融机构体系。加快推进成长性、成熟性企业在深、沪交易所挂牌上市,引导和培育创新型、创业型企业到“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融资。充分利用各类债券市场,扩大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私募债等金融产品发行规模,探索发展其他固定收益、资产证券化、资产支持票据、并购债券、超短期融资券、优先股等创新产品。
规范发展股权投资基金行业,设立和引进各类产业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设立政府引导基金,撬动符合条件的国有和民营资本参与基金组建。拓展信托服务覆盖面,大力发展土地流转信托、消费信托、养老信托等服务于普通大众的信托产品和信托服务。加快信用征信服务体系建设,促进融资性担保行业加快发展。
3.打造区域性金融服务综合平台
建立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支持创新创业园及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壮大。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全力支持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引擎。
建立“荆门创业资本园”,引导各类金融机构、风险投资、私募基金进驻,为创客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
全面推广钟祥金融服务中心模式,推进县级金融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推进金融服务网格化建设,建立金融综合服务中心(平台),不断拓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渠道。推进面向企业和个人信用的信息基础数据库平台建设,建立健全金融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将金融信用网络建设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结合起来,推动金融信用信息与基础信用信息的整合和共享。加强金融风险的预警和监测平台建设,完善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机制,维护地方金融稳定。鼓励金融机构搭建移动互联网金融平台,打造公私账户集中管理、贷款在线申请和签约、自助提还贷款、大额汇款、回单验证、企业财务室、代发工资等特色功能于一体的服务平台。
建立多样化的资本要素交易平台。充分发挥我市矿产、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建立区域性矿产品和农产品交易中心。积极发挥荆门(中国农谷)联合产权交易中心的作用,积极开展覆盖各类产权交易、科技成果交易及股权托管等。
4.打造特色基金体系
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做大产业发展母基金,并引进基金管理公司,按市场化、专业化原则来管理母基金。坚持母基金与产业链相匹配,围绕七大支柱产业,拓展子基金种类,做产业链的配资,使引导基金发挥更大价值。着眼于企业发展生命周期,在企业初创阶段,引入天使基金;在企业成长阶段,引入VC、PE等基金;在企业成熟阶段,通过并购、定增等基金模式,为企业从种子期到卓越期的各阶段提供优质资本服务,最大限度地管控基金投资风险,提高基金投资收益。积极打造“特色产业链+产业互联网+基金”的全新投资模式,发展壮大产业集群。积极与金融机构合作,建立各具特色、支持基础设施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城市发展基金。
设立绿色基金,加快创新能效贷款、排污权抵押贷款等绿色信贷产品,推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融资机制形成,服务生态荆门建设。
积极推动农谷投资公司与相关资本合作,设立并购投资基金。鼓励磷化、农产品加工等龙头企业发起设立并购基金,开展兼并重组。各银行金融机构建立并购产品体系,为企业提供“投行+商行、顾问+融资、境内+境外”的全方位并购服务。
5.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积极探索农村金融创新,在钟祥开展全国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并面向全市进行推广。继续探索和推广农民住房财产权、集体建设用地、林权、水域经营权及农业基础设施抵押贷款,激活农民财产权利。探索科技型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小微企业动产融资等新型融资模式,大力推广应收账款、股权等权利融资产品,鼓励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办经营性小额贷款、“纳税信用贷”等信用贷款业务。在国家政策许可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开展投贷联动业务。创新贷款还款方式,提高贷款期限与企业生产经营周期的匹配度,减轻企业一次性还款压力。
坚持表内表外一起抓,大力发展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保函、信用证、海外代付、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表外融资业务,多渠道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
培育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鼓励金融机构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传统金融业务与服务转型升级,积极开发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实现商业模式创新。支持互联网企业依法合规设立互联网支付机构、网络借贷平台、股权众筹融资平台、网络金融产品销售平台,建立服务实体经济的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中小微企业和个人投融资需求,进一步拓展普惠金融的广度和深度。
四、电子商务
(一)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运用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思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商务活动为核心,技术创新为支撑,促进服务业与电子商务融合,构建领先的电子商务产业链,打造江汉平源电商中心和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到2020年,年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其中网络零售额达到210亿;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率达到100%,90%以上中小企业经常性应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培育电子商务销售额过100亿的1家,超10亿元的企业5家,超1亿元的企业30家,上千万级的企业300家;孵化培育中小电子商务企业和网店1万家;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1家,省级示范基地3家,入选国家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的本地企业达到6家;创建8-10个网上著名品牌,新增4万个以上网上就业岗位,打造10个电子商务集聚区和10个电子商务专业村;扶持200家龙头骨干企业建成自主的电子商务购销平台。
(二)产业布局
 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心、其他地区重点发展”的产业空间布局。
主城区:电子商务产业核心区:东宝区、高新区、掇刀区电子商务产业聚集区。其他重点区:钟祥磷化工、旅游电子商务产业集聚板块;京山机械云制造、生态农产品、生态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集聚板块;沙洋县和屈家岭管理区农产品、农副特产、新型化工建材、花卉苗木电子商务产业集聚板块。
(三)发展路径
1.加强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发展,推进城镇光纤到户,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全覆盖,提高和优化通信网络系统质量和安全性。构建移动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加强与政府、银行、电子商务网站合作,逐步开展公共事业缴费、公交费用支付、医疗卫生服务、商城购物、停车场计时、出租车计费、私人帐户结算等移动便民服务。依托中兴农谷、火凤凰信息化云服务平台和慧连通LED电商平台等云计算产业项目,建设中国农谷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荆门市云计算与大数据中心。
    2.依托电子商务技术加快传统业态改造。依托中兴农谷,打造大宗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中心,实现农林产品电子商务“以点带面”式发展;借助电子商务创业园和基地的电商企业资源,打造面向全国市场的基于B2B模式的磷化工电子商务产业集群;整合柴湖纺织服装产业群,构建以B2B模式为主导的面向全国的纺织服装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整合百盟一马家居大市场,全力打造荆门O2O模式家居建材电子商务模式;打造漳河生态旅游电子商务产业集群、钟祥健康旅游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完成“医药+旅游+健康+购物”的“线上+线下”一站式体验
3.加快推进电子商务集聚发展。全面推进全市15个电商集聚区的建设,在东宝区、高新区、掇刀区等主城区率先打造基础设施先进、功能配套齐全、产业链清晰、生活环境优越的电子商务集聚区。加大投资京山生态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集群、东宝家居建材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等电子商务产业集群,鼓励和吸纳传统龙头企业加入电子商务产业集群。
4.开展电子商务“三进”活动。政府出台引导性政策,推进电子商务进企业,大力鼓励传统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开拓市场,促进网上网下市场融合发展;电子商务进社区,大力推进便民支付自助服务终端的普及和应用,方便人民群众享受便捷的网上服务,实现日常基本消费电子化;电子商务进农村,培育农村电商服务企业,完善网络代购,鼓励电商、物流、商贸、金融、邮政、快递等各类资本参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加快实施“快递向下”,支持第三方平台创新和拓展涉农电商业务。
专栏3:“十三五”期间电子商务重点建设项目
荆门市电商产业园、颐高电子商务产业园、神州数码沙洋电子商务产业园、荆楚(钟祥)电商产业园(市外淘园、电商创业基地)、东方百货商贸物流配送中心、湖北金瑞农电商物流城、保税物流中心(B)等项目。
五、总部经济
      依托我市高新区、漳河新区,大力发展区域性总部经济,充分发挥已有的资源、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开发具有特色的主导产业,积极推进商务会展、商贸物流、科技信息、电子商务、通用航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总部基地建设。充分发挥“中国农谷”品牌效应,大力引进和培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总部,建设全国农产品精深加工总部基地。
六、科技服务
(一)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以研发设计、软件开发、检验检测为重点,依托格林美研发中心、特种飞行器研究中心以及荆门高新区等科技园区,构建特色化、集群化、高端化的科技信息服务产业链,培育一批科技信息服务龙头企业和特色品牌,分类建设一批石化、磷化、建材、纺织、农产品加工等研发机构。到2020年,科技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达50亿元,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企共建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共50家以上(其中国家级3家上),新增国家实验室(含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家、院士工作站20家以上,新增知识产权示范企业80家。
   (二)产业布局
重点发展“一区一园三中心”。一区:高新区科技信息服务业集聚区。一园:荆门软件产业园。三中心:京山检验检测中心、漳河新区航空研发设计中心、荆门云计算中心。
   (三)发展路径
1.培育龙头企业。支持软通动力、叶威智能、楚禹水务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软件服务业的带动作用。依托特种飞行器研究中心、格林美研发中心等大中型企业研发中心、科研院所、实验室,形成一批知名科技企业孵化器,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技术推广、节能减排等服务业。以荆门高新区检验检测产业园建设为重点,借鉴推广“京山模式”,培育一批提供公共检验检测服务的企业。   
2.搭建科技服务平台。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建设一批上规模、有特色的重点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重大关键技术创新平台和科技创新创业园区平台,为全市广大中小科技企业提供项目、资源、资金、孵化、交流、评估、认证等一系列服务。着力提升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依托省工业云平台,对接航天云等平台,建设工业服务云平台;依托智慧农业综合管理平台,配套建设农业智能生产管理平台、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农业信息监测与控制平台、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依托“四管两中心”、交通监控平台和“110指挥中心”,建设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平台。
3.推进技术成果转化。依托高新区,强力推进知识密集型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互动发展,以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为重点,重点发展电子技术、医药研发、工业产品设计等服务,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独立掌握核心高端产业链。以现代化的科技成果改造传统农业,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服务,为广大农民和各类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精准、及时、全程顾问式的科技指导。大力引进高水平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提供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植物新品种、特定领域知识产权的“获权”、“用权”、“维权”等相关服务。
4.拓宽科技服务业领域。充分发挥科技服务业对生产领域的带动作用,在物流、生物医药、通用航空、磷化工等行业形成领先的服务产品。有效发挥科技服务业对生活领域的提升作用,深化面向餐饮、休闲娱乐、购物、旅游等应用,重点发展移动支付、移动娱乐、移动阅读、移动资讯、移动搜索、移动位置等服务。推动科技服务业在教育、交通、公共安全、电子政务等公共服务业领域的示范应用,提升移动教育、移动办公等应用水平。
专栏4:“十三五”期间科技服务业发展重点项目
软通动力软件开发及应用项目、农业电子商务信息化项目、中兴农谷电商产业园项目、叶威集团粮油仓储物联网系统开发项目、中国网库单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医疗健康管理云平台项目、智能水务数据采集云平台项目、阿里巴巴中国农谷网、人民万福电子商务产业园等九大电子商务产业园项目等。
七、大数据与互联网+
  1.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的创新应用。探索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完善大数据产业链。加快海量数据采集、存储、清洗、分析发掘、可视化、安全与隐私保护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促进大数据软硬件产品发展。完善大数据产业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和生态体系,加强标准体系和质量技术基础建设。
    2.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深度广泛应用,带动生产模式和组织方式变革,形成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产业发展新形态。积极推进云计算和物联网发展。引进互联网骨干企业在荆门落户,加强行业云服务平台建设,支持行业信息系统向云平台迁移。在全市规模企业推进物联网感知设施规划布局,发展物联网开环应用。
组织实施“互联网+”重大工程,加快推进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服务模式、管理模式及供应链、物流链等各类创新,培育“互联网+”生态体系,形成网络化协同分工新格局。鼓励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创新联盟。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创新,鼓励搭建资源开放共享平台,积极发展分享经济。推动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线上线下结合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推动互联网+农业,建立中国农谷大数据中心,实施“互联网+智慧农谷”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工业,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高度融合,发展智能产品制造业和大规模定制化生产;推动互联网+服务业,发展智慧物流、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网上个性化设计、网络定制化生产等新商业模式。
  3.以“智慧荆门”建设为契机,创造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健康环境。加强大数据在工业、新兴产业、农业农村等行业领域应用,支持云计算与物联网、移动互联、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技术和服务的融合发展与创新应用。加快建立公共数据资源库,共享交换开发平台,推进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共享,建设标准化智慧城市,提高政府服务效率。积极发展大数据产业,加快大数据存储、分析和运用的高端企业,吸引和培养一批数据分析和应用企业,打造以数据分析、挖掘、组织管理、应用服务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八、中介服务
(一)发展目标
以健全中介服务业门类、提高中介服务机构社会公信力为重点,大力发展中介服务业市场主体,基本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合理、功能完善、诚信规范、运转协调的现代中介服务体系。到2020年,全市中介服务业市场主体增加1倍以上,中介服务业门类进一步拓展。
(二)发展路径
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其在我市设立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吸引优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资信评级机构等中介机构落户发展,增强行业整体实力;加大大型融资性担保机构培育力度,规范发展证券等投资咨询服务机构;鼓励发展各类投资、理财机构,引进和培育一批金融资讯信息服务机构。
引导发展咨询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以及广告服务。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合作,重点发展产品技术研发、信息技术外包、技术性业务流程外包等领域的中介服务,力争培育10家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服务外包企业。支持湖北群艺数码公司进一步扩大“积分制管理模式”在国内外的影响,做大做强企业管理咨询产业,打造湖北企业咨询服务业的“旗舰”。
 
 
 

 

第四章 生活性服务业
 
以服务精细化、智慧化和生活高品质为导向,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引入民间资本,发挥禀赋优势,立足地方特色,加快健康养老、旅游、文化体育、商贸服务、教育培训等传统服务业的升级发展。
一、健康养老服务
(一)发展目标
以现代科技为手段,以产业融合为方向,打造“健康荆门”品牌,到2020年,初步形成涵盖养老、医疗、家政、金融、教育、文化、体育、旅游等行业的大健康产业,将荆门市打造成为有区域特色的大健康产业城。健康养老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70亿元,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2万个以上。
(二)产业布局
全市健康服务业形成“一区、三基地” 的产业布局。 一区:漳河新区健康服务业核心区。三基地:京山医养融合基地、钟祥中医药保健基地,沙洋生态养老基地。
(三)发展路径
1. 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健全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基层医疗服务模式,发展远程医疗。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流动,推进全科医生、家庭医生、急需领域医疗服务能力提高、电子健康档案等工作。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推进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同等待遇。
2. 加大医疗养老机构建设。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
依托泰康人寿、中航工业等企业加快建立一批医养结合综合体和中高端养老社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公办养老机构改组改制,进一步落实非公立医疗机构在市场准入、医保定点、等级评审、技术准入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加快推进以康泰医院为代表的非公立医疗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打造专业性医院管理集团,加强民营医院建设。
    3.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以“互联网+”为切入点,探索以互联网为载体,链接发展养老服务业,促进养老需求和社会供给有效对接。整合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并向社会开放全市养老服务网站,以此提供社区居家养老市场服务需求,协调相关养老服务组织、企业与各区供需对接。同时,建立老年人电子商务平台,为老年人提供信息服务、业务咨询、政策宣传、网上业务办理等。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应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便携式体检、紧急呼叫监控等设备,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4.拓展养老服务领域。扩大养老服务政府购买范围。逐步完善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和机构养老双轮驱动的复合型养老服务体系,提供生活照料、机构供养、紧急救援、精神慰藉、医疗保健、康复护理、文化休闲、法律维权以及购买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营运服务等,实现老年人切实需要的养老服务项目全覆盖。
5.发展本地特色健康服务业。依托华大基因建立江汉平原城市群基因检测中心,大力发展产前筛查和诊断、遗传病诊断、肿瘤诊断与治疗等精准医疗服务。支持荆楚理工学院与泰康人寿、荆门职教集团加强合作,培养一批合格的专业护理康复人才。支持湖北邦康等企业与本地医疗机构联合发展,提供人性化、专业化、规范化的体检、心理咨询等健康服务。扩大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支持市中医院建设康复养生中心、市康复医院建设康复护理中心,开展中医养生、保健和康复服务,大力发展全市中药材产业,促进中药材深加工与综合开发。鼓励全市互联网企业与医疗机构合作,加快发展网上预约挂号、健康咨询、远程诊疗等“智慧医疗”服务。
6.提高健康管理水平。在疾控机构设置健康管理中心,在二级及以上医院依托体检中心建立健康管理科,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健康管理门诊,村卫生室设置健康管理室,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健康管理服务网络。成立以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为龙头、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支撑、护理康复养老机构为补充的健康管理联合体。加强以健康体检为切入点的健康监测,建立和完善健康档案,及早发现健康危险因素和疾病早期患者,实行院内转介和院外转诊。以健康生活方式管理为重点,针对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超重肥胖、心理危机等高危因素开展专项干预。加强居民自我健康管理,实现慢性病病人从被动接受管理到主动参与,并最终实现病人的自我管理。
专栏5:“十三五”期间健康养老服务业重点项目
泰康人寿(荆门)大健康产业园、中航工业医养结合基地、中国农谷人福医药钟祥健康养老中心、京山县医养融合基地、沙洋县中国农谷生态健康养老城、东宝区“慈心美德”康泰医院、汉江湿地养生园等项目。
二、文化体育旅游
(一)发展目标
按照“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全域联动、区域协同”原则,大力发展泛旅游、慢旅游,构建运动休闲、乡村旅游、生态养生三大特色体系,塑造爱飞客航空旅游、农耕文化旅游两大品牌,建设全国运动休闲旅游目的地,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三峡城市群节点城市和江汉平原旅游中心城市。
到2020年,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45亿元,占全市GDP比重8%以上,全市A级景区达到15个,其中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7个。省级旅游名镇6个,省级旅游名村15个,新增旅游就业人数5万人。加快实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力争文化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以上,形成3个以上全国知名的文化体育产业品牌,培育3—5家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体育骨干企业。
(二)产业布局
全市文化体育旅游业形成“四带四区”的产业布局。四带:大洪山生态养生旅游带、四季花海旅游带、汉江-江汉运河梦里水乡旅游带、城郊乡村休闲旅游带;四区:运动休闲旅游区、农耕文化旅游区、明文化旅游区、温泉休闲旅游区。
(三)发展路径
 文化产业:
    扶持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加强文化人才培养,繁荣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骨干文化企业和创意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1.推进文化产业园和龙头企业建设。以湖北文化创作交流基地为平台,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提升文艺创作、文博会展产业化水平;以通用航空水上主题公园、中国积分制文化创意产业园、荆楚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为重点,着力培育一批龙头文化企业;组建荆门文体产业集团,支持日报传媒集团、广电传媒集团和湖北群艺数码公司做大做强,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联合、兼并、重组,培育3个以上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旗舰。加快建设新华图书城、荆门海慧文化创客空间等项目,提升文体产业社会、经济效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书店,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积极支持智慧湖北奥游网络文化创意科技公司、环球动漫公司等企业发展,发展动漫游戏、数字出版、新媒体等新型业态,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建设中国彭墩农民版画村,积极推进“千百栋古民居易地保护与百家姓慈孝园”、“中国农谷·屈家岭农耕文化产业园”项目,打造荆门文化特色街区(村),建设湖北省工艺美术品、古玩字画、文物复仿制品展览展示和交易中心。到2020年,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以上。
2.加快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品、服务和要素市场,培育演艺娱乐市场、文化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出版物流市场、图书批发市场等。努力健全文化行业组织,加快发展文化中介机构,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形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积极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推进“互联网+”与文化产业融合,结合数字荆门建设工程,完成文化体育设施的数字化工作,重点发展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剧场、网上音乐厅、网上美术馆、网上书店,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数字化工程,推动整个文化产业升级转型,实现文化产业再创业。
体育产业:    
1. 打造体育精品赛事。大力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赛事,打造中国(京山)网球节、荆门国际马拉松赛、环漳河库区国际自行车赛等国家级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积极发展运动休闲产业,支持建设“凤凰湖水上运动基地”、“华中汽车越野露营基地”,积极培育通用航空、水上飞艇、汽车露营等新兴体育消费产业。着力提高场馆市场化运作水平和利用率,提升生态运动公园、市体育文化中心等体育场馆的市场效益。支持建设荆门足球学校,建立“全国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推动体育培训产业发展壮大。到2020年,形成2个以上全国知名的体育品牌,培育3—5家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体育骨干企业。
2.延伸体育产业链。以高新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为核心,进一步拓展体育装备研发、设计等服务,重点支持李宁体育产品研发中心等做大做强。支持建设荆门足球学校,建立“全国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着力培养高素质、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体育人才,推动体育培训产业发展壮大。大力发展运动休闲产业,支持建设“凤凰湖水上运动基地”、“华中汽车越野露营基地”,积极培育通用航空、水上飞艇、汽车露营等新兴体育消费产业。以高新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为核心,进一步拓展体育装备研发、设计等服务,以李宁体育产品研发中心为核心,做大做强体育装备研发、设计等服务。
旅游业:
 1. 整合资源。按照“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全域联动、区域协同”原则,主动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加快引进战略投资者,整合旅游资源,配套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全面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构建运动休闲、乡村旅游、生态养生三大特色旅游体系,塑造爱飞客航空旅游、农耕文化旅游两大品牌,建设全国运动休闲旅游目的地,打造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节点城市和江汉平原旅游中心城市。加快风景廊道建设,推动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完善配套服务,满足多样化、多层次旅游消费需求。到2020年,旅游总收入达到245亿元,占全市GDP比重8%以上。
2.打造特色品牌。发展航空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会展旅游、商贸旅游、体育旅游等旅游业态。切实改善旅游通达条件,开通爱飞客镇至襄阳、宜昌、荆州、神农架及省内外重点景区的旅游航线,建设江汉运河旅游码头,打通农谷大道-钟祥客店-京山绿林-京山虎爪山旅游东环线、圣境山-仙居-栗溪-马河-漳河城郊旅游北环线、五洋路-纪山-荆州熊家冢旅游连接线,构建旅游大通道,建设和改造干线公路和景区连接线,做到重点景区之间的无缝对接,构建旅游微循环通道。加快建设爱飞客航空文化旅游区、屈家岭农耕文化旅游体验区、凤鸣湖关公文化旅游休闲区、漳河环库运动休闲旅游带和培公文化体育休闲观光园,以钟祥长寿文化为品牌,建设长寿主题文化景观区,强力推进大洪山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明显陵、绿林山、漳河、彭墩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设荆门旅游集散中心和钟祥、京山旅游集散中心,推出航空体验游、农耕文化体验游、生态农业观光游、环城乡村体验游、山乡生态休闲游、文化探秘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办好“一会五节”(爱飞客飞行大会暨航空旅游博览会、油菜花旅游节、长寿文化旅游节、京山网球旅游节、紫薇花旅游节、京山观鸟节)。
    3.加强旅游产业链建设。加强旅游景点、景区建设,围绕乡村旅游、生态养生等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打造一批支撑性强、影响面广、可替代性小的重大旅游项目。改善旅游住宿条件,重点开发大型星级饭店的会议功能、商务休闲功能,以适应商务游客和度假游客的特殊旅游需求,建设有荆门特色的农家旅馆连锁经营品牌。推动旅行社发展,鼓励外资、合资旅行社和控股旅行社在荆门落户。积极发展旅游餐饮、旅游娱乐,充分发掘地方传统饮食文化和特色餐饮,大力发展城市旅游演艺业,适度发展夜间休闲项目。创新旅游商品制造,围绕“农”“航”“林”做文章,推进旅游商品本土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打造旅游名品、名店、名街。
    4.强化区域合作发展。全市旅游业发展要坚持区域协同,构建跨区域合作模式。建立协调联动机制,积极推动与周边城市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区域内的资源共享、市场共享、利益共享。重点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宜荆荆城市旅游圈、襄荆荆“荆襄古道”旅游带、荆州荆门楚文化旅游区、荆门随州大洪山旅游区,实施与周边城市的营销联盟和市场互换。
专栏6:“十三五”期间文化体育旅游业重点项目
文化产业:湖北文化创作交流基地、荆楚文化创意产业园、湖北奥游文化创意产业园、老莱子历史文化名人创意产业园、洋丰国际农业会展中心等。
体育产业:“中国网球之乡”产业项目、漳河风景名胜区环库自行车道、凤凰湖水上运动公园、荆门足球学校等。
旅游产业:爱飞客航空旅游体验项目、环漳河九朵金花美丽乡村度假村项目、漳河新区现代农业科普体验主题乐园项目、中国农谷奈美有机芳香小镇建设项目、紫薇花海景观带项目、彭墩乡村世界项目、大洪山生态文化旅游区项目、绿林山5A景区开发项目、虎爪山综合旅游开发项目、京山国际园艺博览园项目、明显陵创建5A景区项目、钟祥市莫愁村5A级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建设项目、纪山-纪南楚文化旅游项目、中国农谷沙洋生态农业体验风情园、太子山森林文化旅游度假示范区项目、千佛洞国家森林公园、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屈家岭九五线33公里高效生态农业观光走廊、东宝国家乡村公园项目、荆门市圣境山风景区项目、普云禅寺复建项目、观音岩宗教旅游区项目、中华鹿文化养生园项目、旅游集散中心项目、“寸草心”观鸟主题公园建设项目、荆门智慧旅游项目等。
三、商贸服务
(一)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构建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业态先进、特色鲜明的商贸体系。大力推进中心城区商圈建设,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发展新业态,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品牌专业市场,加快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构筑江汉平原区域性商贸中心。
到202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6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外贸出口年均增长8%左右,全市实现出口总额达11.3亿美元;全市外派劳务人员稳步增长,企业对外投资较快发展。
(二)产业布局
按照“四圈六区九园”商贸服务业空间布局,大力推进中心城区商圈建设,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品牌专业市场,加快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构筑江汉平原区域性商贸中心。依托万达等核心企业,打造以高端商务、新型商业业态、文化创意、金融服务产业为重点的龙山脊CBD(中央商务区)商圈;依托东方、金城、中商等商贸企业,提升以传统综合购物为重点的中天街商圈;依托星球等企业,打造体验式休闲购物为重点的虎牙关商圈;依托高新区产业集聚、人口集聚的优势,打造以高端商贸业、休闲娱乐业、酒店餐饮业为主的高新区长坂商圈。以互联网思维促使传统商业转型升级,推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行业进行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技术创新,大力发展O2O体验店、跨界商业、一站式消费“销品茂”等休闲氛围与商业氛围并重的新型商业模式。推进杨家桥、兴隆岗等6个专业市场集聚区向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引导大型专业市场建立健全O2O电子商务平台,结合互联网与物联网,开展网上交易,拓展线上业务,实现交易主体、交易范围、交易功能、交易方式、交易规模的全方位升级,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家居建材、花卉苗木、农副产品等专业交易市场。加快农贸市场的标准化改造,到2020年,中心城区共建成标准化农贸市场(超市)40处。改造完善农村传统流通网络,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整合各种社会资源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培育和壮大农村电子商务主体,全面提升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
(三)发展路径
1.大力发展互联网+商贸。以互联网思维推动以传统综合购物为重点的中天街市级商圈的升级换代,大力发展O2O体验店、跨界商业、一站式消费“销品茂”等新型商业模式,促使其在业态、管理、经营、技术等方面的创新。依托万达、星球等核心企业,打造以高端商务、新型商业业态、文化创意、金融服务产业为重点的现代中央商务区(CBD);推进杨家桥、兴隆岗等6个商品交易市场集中区建立健全电子商务平台,结合互联网与物联网,开展网上交易,拓展线上业务,实现交易主体、交易范围、交易功能、交易方式、交易规模的全方位升级。
2.加强流通体系建设。完善全市商贸流通服务设施建设,推进流通现代化进程,构筑功能完善、高效畅通的城乡双向流通网络。引导大型批发市场向物流配送中心转变、独立超市向连锁经营发展,推动连锁经营企业规模化、集团化。重点建设农产品产地批发中心,逐步实现消费品、农资、药品、图书同网流通,引导各类农产品流通主体向上下游延伸经营链条。
3.加快外向型发展。加快推进出口基地建设,重点建设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机电产品出口基地、医药化工产品出口基地。大力培育外贸出口增长点,着力培育2至3家年出口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龙头企业,着力引进培育一批外贸出口龙头企业。推动外贸出口转型升级,加大出口品牌建设力度。加强出口通关环境建设,完善涉外部门协作机制,促进通关便利化;在设立保税仓库的基础上,创建保税物流中心(B型)。
专栏7:“十三五”期间商贸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
星球新世界项目、洋丰农产品会展展示交易中心、鄂中水产品交易市场、中国农谷•凯跃农机博览城项目、钟祥市农产品交易市场、华中“互联网+花卉苗木”示范项目等。
四、社区服务
以医疗保健、文化娱乐、便民家庭服务、养老服务、病患陪护、心理咨询为重点,建设面向社区居民、社会特殊群体的多层次、多形式的社区服务体系。健全社区服务组织,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实现社区组织网格化、服务社会化、管理规范化。
(一)发展目标
以健全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基础,形成社区服务网络,完善和构建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现代社区服务发展机制,制定服务标准,营造优良环境,促进社区服务产业化发展。
(二)发展路径
    1.完善社区便民生活服务,重点发展社区菜店、便利店、早餐、家政服务等重点业态,积极发展社区电子商务,开展物流配送、订购、商务服务和代收代缴等综合服务,满足居民便捷、安全、实惠的消费需求。完善社区初级医疗、文化娱乐、卫生保健、养老、病患陪护、家庭教育、代理、家庭用品配送、心理咨询等服务,构建起多层次、多形式的社区服务网络体系。
    2. 鼓励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推进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之家、互助式养老服务中心等社区养老设施建设。发挥养老服务产业链长、涉及领域广的特点,推动养老服务与餐饮、服装、营养保健、休闲旅游、文化传媒、金融和房地产开发等相关产业互动发展。培育、引进一批具有知名品牌和较强竞争力的养老机构,促进养老服务企业规模化、品牌化和网络化发展。
   
五、房地产服务
(一)发展目标
以优化结构、改善供给、规范市场为重点,推进住房供需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房价与居民收入基本适应,实现广大群众住有所居,努力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到2020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00亿元,建成商品房780万平方米。其中,中心城区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80亿元,建成商品房420万平方米。
(二)发展路径
积极有序发展商业、工业、旅游地产等。重点建设一马光彩大市场、瀚祥国际、象山新城、巴黎都市、福寿居、星球世界城、香格里拉三期、万华城等项目。引进专业性强的地产企业开发工业园区。完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逐步建立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的保障性住房体系,促进商品性住房供应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充分发挥房地产业对建材、家居、装潢等相关行业的带动作用,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拉动国民经济增长。规范发展物业管理,建立物业管理新体制,引导物管行业向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各县(市)、区和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全市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组建综合办、交流协调办、重点行业办等工作专班,负责全市现代服务业各行业发展规划审定、对外交流合作、目标任务考核和现代物流、通用航空、健康养老、文化体育旅游、金融保险等重点服务业的统筹推进,及时研究解决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二)加强规划目标管理考核。完善现代服务业统计制度,强化服务业集聚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指标,建立能够准确反映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统计指标体系和评估体系。改革传统的经济目标考核制度,细化量化现代服务业各职能部门年度目标任务,增加各县(市)、区服务业发展绩效考核权重,将推进现代服务业整体水平提升和重大项目实施纳入各地和各职能部门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舆论引导、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招商引资平台、组织协作交流、推进区域资源整合等服务职能,出台鼓励创新发展、集聚发展、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政出多门、交叉管理、多头执法等问题的整治力度,营造现代服务业优先、优越的发展环境,不断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二、完善基础设施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固网更宽、无线更快”的综合通信服务,创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重点实施“无线城市”工程,加快推进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建设。实施“三网融合”普及工程,推动数字电视、互联网、通信网相互融合创新的全媒体、数字化服务,加快实现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城乡全覆盖。抢抓国家和省建设“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汉江生态经济带机遇,推动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铁、水、公、空、管”五位一体的现代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江汉平原城市群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二)健全完善地方标准体系。深入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建立完善服务业标准体系,提升服务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各服务行业基础标准的研制修订,探索适应行业特点的服务(企业)分级与评定制度,引导和保障服务业有序、规范、持续、高效发展。推进企业开展服务标准化示范试点建设,规范服务流程和服务内容。研究制定地方标准或企业标准,重点围绕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行业,有效提升服务业领域标准的覆盖率。积极拓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商贸、电信、社区服务等领域的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努力争取开展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对试点地区和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广泛推行服务承诺、服务公约等制度,努力提高服务质量。
三、拓宽融资渠道
(一)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根据国家和省里的相关政策,结合服务业项目库情况,引导社会资金进行服务业的重大项目建设。支持金融部门创新金融产品,优化业务流程,加大对基本面较好、信用记录优良、市场前景看好的企业和项目提供信贷支持,提高项目贷款审批效率。推动政府与商业银行签订信贷合作协议,定期组织现代服务业各行业银企对接会,加强银企交流与合作,建立银企政三方良好合作关系,保障重点项目建设资金来源。
(二)加大直接融资力度。支持市级重大项目采取债券融资、BT、BOT、PPP等多种形式筹集建设资金。支持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重组、兼并和战略合作,引导企业通过股权置换、资产重组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企业债券。支持有较大发展潜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上市融资。
(三)设立专项产业基金。市政府建立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产业基金,用于物流业、健康服务业、金融业、文化体育旅游业、现代商贸服务业、通用航空业、科技信息服务业、中介服务业八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加快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资金保障。
四、培育龙头企业
(一)加快发展龙头企业与小微企业。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重点扶持一批高成长型企业发展壮大。加快推进骨干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发展,延伸产业链,组建战略联盟。扶持发展服务业大集团大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开展企业并购和资产重组,拓展市场空间,打造一批拥有国际水平和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的千亿级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强力推进科技服务、物流、商贸、生态文化旅游等行业的兼并重组,增强行业竞争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鼓励自主创新,积极发展各类微小企业以及各类服务业经营公司、品牌公司、中介公司。
(二)制定扶持政策,促进企业发展。一是鼓励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等绿色服务业发展,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土地整理、盘活存量土地等多种方法,着力挖掘自然资源潜力,拓展发展空间。二是加强服务业资金整合,对涉及服务业发展的各类专项资金,统筹协调,监督调控资金使用,提高资使用效率。三是实施更加优惠的服务业税收政策,充分发挥税收优惠政策对现代服务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在国家税收政策框架下,针对不同等级和类别的企业,采取更有利于企业发挥活力的纳税方式,为产业发展创造宽松的税务环境。
(三)实行品牌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开展服务业品牌培育工程和商标发展培育工程,培育国内、省内知名、行业领先的品牌企业,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创建一批国内著名乃至国际知名的重点品牌。加强品牌整合和宣传力度,支持品牌宣传、驰(著、知)名商标创建、地理标志商标培育,形成特色品牌竞争优势。完善服务业产品及服务质量自我声明平台建设,引导企业通过自我声明提高质量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
五、提升服务质量
(一)培育服务业高端领军人才。通过政府的“引智工程”,以重点投资项目推介会和“海归人才荆门行”活动为契机,吸引高端领军人才。围绕荆门市产业发展需求,以科技型企业家和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重点,通过市、县两级联动,在全市范围内进行遴选和扶持。通过政府的“引智工程”和内生培养两种方式,建设一支领军人才队伍,引导和鼓励领军人才投身荆门建设。
(二)加快培养本地服务业专业人才。发挥荆楚理工学院在培养本地化服务业人才的作用,通过职业教育培训,为荆门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撑,把专业人才培养与荆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广开校企合作渠道,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校校合作新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专业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提升荆门市现代服务业队伍整体质量。
六、推进园区与项目建设
(一)加快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国家级高新区“一区四园”建设,充分发挥园区基础设施完备、产业优势明显、科技人才集聚等优势,大力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加快科技服务、现代物流、金融等服务业向园区集聚。引进和培育以荆门高新区、漳河新区为依托,以建设工业总部园区和现代服务业总部园区为重点的总部经济,通过引进、回归、培育,打造服务业总部企业聚集区。在县级以上园区加快建立检验检测、信息物流、科技服务以及融资、法律、会计中介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
(二)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推进规划项目化,强化重大项目的策划包装,完善服务业重大项目库,实施重大项目信息动态管理,及时全面掌握项目建设动态。根据规划目标任务和年度实施计划,筛选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的重点项目,落实责任单位,实行专班推进。建立区县及有关部门互联互通信息平台,形成部门联动机制,加强重大项目指导、服务和协调。加强重大项目首问负责制,对项目在引进、建设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开展跟踪服务,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日博网站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724-2376061

传真:0724-2359722

邮箱:jmsfgw2010@163.com

主办:日博网站      技术支持:荆门市优点互动新媒体传媒有限公司      备案号:鄂ICP备15007465号